17世紀歐洲時尚界的頂流,中國造!|“海絲”和平使者之③
發布時間:2024-01-03 09:16:26 作者:包頭熱力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場題為“遲到400年的中國瓷器來了”的大型拍賣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拍品皆出自16世紀左右的沉船之中。那一件件鈷藍彩繪、花色偏青黑、紋飾流暢,且器底粘沙的青花瓷器令世人驚艷。這些瓷器被歐洲人喚名“克拉克瓷”。據說,這一名稱取自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新加坡東海岸附近截獲的一艘滿載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克拉克”號商船;也有人認為,瓷胎體輕薄易碎,故取英文“Crack(破裂)”之意。
▲德國柏林夏洛滕堡宮的瓷廳一角。
▲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宮的瓷廳穹頂,鑲滿景德鎮外銷瓷盤。
明代晚期,當我們跳出中國,放眼同時代的歐洲,就會發現,一艘艘大帆船的貨倉里,上層家庭的客廳、臥室、餐廳里,掛在墻上、繪在天花板的油畫上,隨處可見中國外銷瓷的身影。到17、18世紀,中國“克拉克瓷”與“紋章瓷”,成為歐洲時尚界的頂流產品。金發碧眼的歐洲人手捧青花瓷,聽航海者唾沫橫飛地大談那些令他們匪夷所思的故事,幻想著那遙遠、富庶又神秘的東方國度。
白色黃金:有種時尚叫“克拉克”
▲葡萄牙克拉克船畫。
▲明萬歷克拉克大盤 美國波士頓迪美博物館藏。克拉克瓷之所以令歐洲人深深著迷,主要是因為紋飾上的開光圖案。“開光”,又稱“斗方”“開堂子”,是一種在瓷器畫上留有空白,空白內另制圖案的裝飾形式。開光大概可以分為3層:繪有雜寶、花卉、祥云等圖案的盤底心大開光,向外延伸的連弧紋飾帶的開光,盤壁邊飾的開光。這一手法突出裝飾主體,增強畫面的層次感,非常符合當時歐洲人的審美要求。
▲現在的雅加達港碼頭。(圖片來源:視覺中國)1619年,荷蘭人攻占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港的前身),并將其作為荷屬東印度公司的總部。大量西洋貨物運抵東南亞后,被置換成木料與香料,轉賣至中國,換取歐洲人奉為時尚品的瓷器、茶葉與絲綢。
▲荷蘭17世紀靜物畫家阿德里安·庫爾特作品《野草莓》,采用克拉克青花大碗作為創作元素。17世紀上半葉,約300萬件中國瓷器被荷蘭人販運至歐洲,這些瓷器大部分是克拉克瓷。整個17世紀,約1600萬件中國瓷器遠涉西洋。
克拉克瓷不只作為實用器具出現在歐洲貴族人士的茶話會上,還用作房間裝飾。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宮,原本是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寢宮,1629年貴族蘭卡斯特家族將這一宮殿買下,家族成員若澤·路易斯·德·蘭卡斯特便將自己收藏的兩百余件克拉克瓷盤鑲嵌在天花板上,將歐洲貴族階層追捧中國瓷器的風尚推到極致。
時尚定制:紋章瓷的大紅大紫如果說“克拉克”時尚主打藍白色調的美感,紋章瓷的時尚格調則反映在私人定制上。16世紀初,隨著中國瓷器在歐洲大量出現,擁有一般的瓷器已無法凸顯貴族身份。歐洲貴族想到了一個“絕絕子”的辦法——私人定制。具有皇室紋章、貴族紋章、團體紋章等特定圖案的紋章瓷應運而生,它既是中外合璧的“混血兒”,又是引領時尚的“寵兒”。
▲乾隆粉彩描金普魯士紋章瓷盤 大英博物館藏。12世紀,披掛甲胄而馳騁沙場,是歐洲騎士的驕傲。于是,包含羽飾、冠冕、頭盔、披風等要素,主體為盾牌的紋章應運而生。盾牌兩側的護像與上方的冠冕是社會地位的象征,盾牌旁邊的飄帶附有家族箴言,紋章是血統、傳承、榮耀。在“中國瓷器熱”大暢歐洲的洛可可時代,擁有一件來自神秘東方的專屬紋章瓷,既彰顯血統與身份地位,又滿足貴族階層追求浪漫、奢華的審美需求。
▲1760年紋章藏書票 大英博物館藏。
▲清王致誠《陶冶圖卷》(局部),制瓷工序的畫坯場景 香港海事博物館藏。備受歐洲貴族推崇的紋章瓷,其精美的圖案呈現,源于復雜的制作工藝。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工匠要通過挖土、舂土等一系列復雜流程的操作,方可制作成器。紋章瓷圖樣制作工藝也很繁復,包括描線、填色、織金、填綠、斗彩、包金、燒花7道工序。具體繪制技巧包括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完成一件精美的紋章瓷對工匠師傅的技法要求很高。
▲明正德青花紋章瓷執壺。現存最早的紋章瓷,當屬葡萄牙國王馬努埃爾一世定制的青花紋章瓷執壺。這件紋章瓷流與壺尾連接處組成魚龍形象,彰顯無上的權力與財富。被包圍的壺身主體,呈現出渾天儀圓形紋章,表達了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帝國渴望稱雄世界的野心。正是在這位國王執政期間,著名航海家麥哲倫揚帆遠航。
▲雍正五彩描金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紋章瓷盤。“克拉克瓷”與“紋章瓷”,體現著中國智慧,傳播了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