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馬文化何以數千年奔騰不息?
發布時間:2024-07-15 10:08:51 作者:包頭熱力
▲7月8日上午,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馬上項目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開賽。(圖片來源:中國民族報)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里,馬這一矯健且靈動的生靈,始終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力量與速度的象征,更是文化與精神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智慧和情感。馬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各民族共同豐富發展了傳承至今的馬文化。
穿越時空的中華馬文化之旅
殷墟,作為我國歷史上首個文獻可考、經考古證實的商代都城遺址,見證了中華文明的古老與深邃。珍藏于河南安陽市殷墟博物館的商代車馬坑,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車馬遺跡。
▲殷墟博物館內展示的商代車馬坑遺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殷墟發現的甲骨文中就已經存在“馬”的象形文字:長臉,大眼,鬃毛飛揚,長尾有蹄。甲骨文的這種描述在現代看來依然高度形象,后世出現的各種字體里,“馬”的字形也都起源于此。可以說,至少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就已經出現了馬文化最早期的萌芽。
▲甲骨文中的“馬”字。(圖片來源:中國文字博物館)
到周朝,中華馬文化伴隨著對馬匹馴化和利用的深入發展,馬與“禮”相融,成為王權和地位的象征。“駕”這一禮制的應運而生,凸顯了等級的差別,也為馬文化的多元發展奠定了基石。
周孝王時期,秦非子養馬有功而獲封地,成為秦國的開國君主,自此秦發跡起家,為后來秦國統一六國,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做出了重要的準備。
當馬匹大規模直接參與到作戰中,它的迅猛和強力得到充分發揮。戰國中期,趙武靈王發憤圖強,掀起“胡服騎射”的改革浪潮,改變了當時趙國的軍制和民眾的日常服飾習慣,并實現了國家的興盛強大。至此,人與馬的關系涉及到了禮制、軍事和生活等各個方面,馬文化的雛形不斷發展和完善。烽燧狼煙里,沙塵日暮中,終于,在游牧與農耕兩種文明的交匯和碰撞之下,中華馬文化在交融中形成。
▲邯鄲標志性雕塑“胡服騎射”。(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漢朝時,馬文化蓬勃興起。漢武帝鐘情于馬,引進優良馬種,大規模飼養軍馬。馬匹不但用于軍事,還在農耕領域發揮效用。馬鐙的發明和普及,不僅用于軍事,馬上運動也應運而生,漢朝的馬文化日益豐盈。曹植在《名都篇》中“連騎擊鞠壤,巧捷惟萬端”的描繪,正是當時人們打馬球的生動寫照。
▲漢武帝茂陵出土的西漢鎏金銅馬 。(圖片來源:茂陵博物館)
在經濟文化空前昌盛的唐朝,馬文化達至巔峰。馬球運動興盛一時,手工藝品中的馬元素琳瑯滿目,詩歌中對馬的贊頌之聲不絕于耳,相關著作的問世更是完備了馬文化的知識體系。
從幾千年前的象形文字,到游牧與農耕文明的共同孕育;從漢朝的蓬勃發展,到舞馬盛唐的歷史高峰,中華馬文化一路奔騰,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也伴隨著先祖們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伊始,始終貫穿傳承至今的馬精神。
跨越千年的貿易傳奇
歷史上,我國北部、西部等地由于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一直以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在馬匹飼養和馴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地區常年干燥少雨,當地游牧民族在飲食上以肉乳為主,對具有解膩、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葉存在潛在需求。南方地區茶樹種植歷史悠久,茶葉生產到唐代已經發展到較大規模,產茶區域不斷擴大,臨近青藏高原的夷陵、巴東等地有貢茶出產,茶稅已經成為國家的一項重要收入。
對于農耕地區而言,馬不僅是進行農業生產十分重要的畜力,也是交通運輸的主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歷史上,馬的數量和質量與戰爭的勝負直接相關,但由于氣候和地理條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原絕大多數地區并不適合養馬。茶葉生產的發展、游牧民族對茶葉的潛在需求、中原地區對馬的特殊需求,為茶馬互市的興起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客觀條件。
▲中國四川雅安上里古鎮的茶馬古驛站。(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經濟文化交往日漸頻繁,隋朝已經設有專門管理互市的機構——互市監。隨著各民族交往的深入,游牧民族逐漸認識到茶葉的特殊功效,茶馬互市隨之興起。在唐人封演編撰的《封氏聞見記》中,已有飲茶風俗“流于塞外”,“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之說。
北宋建政時,契丹人已在北方建立了遼朝。隨后,黨項人興起,建立西夏政權。北宋疆域適合養馬之地銳減,戰馬奇缺。宋朝對戰馬的需求量很大。此時,盛產戰馬且對茶葉需求迫切的吐蕃諸部進入了宋朝的視野。北宋非常重視與吐蕃的茶馬互市。北宋與西藏地方的茶馬互市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南宋王朝進一步擴大了茶馬互市范圍,不但在西部地區開辦茶馬交易市場,還在西南地區購買戰馬,交易活動十分頻繁。宋朝的茶馬互市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一些制度沿用至清代。
開原是明代長城最北端的路城,位于遼河中游東岸、遼東最北端,東西向的萬里長城與南北向的遼河在此相遇。
為緩解馬匹缺口,明朝大量向蒙古、女真各部購買馬匹,還通過“賞大于貢”的貢賞制度,吸引女真、蒙古部落歸附,入京貢馬。明朝在廣寧、開原兩地設立以馬匹交易為主的市場——馬市,規定赴市不必再到京師。
▲明長城鴻門口馬市遺址。(河北衛視紀錄片截圖)
馬市交易,往往由各部首領親自帶隊,少則幾人,多則成百上千人。隨著馬市貿易的興盛,開原地區的馬市在最初的廣順關馬市、鎮北關馬市基礎上,增設了新安關的韃靼馬市,擴大到“三關三市”,此后又在清河關增設清河馬市,達到了“四關四市”。交易規模的擴大,極大地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起初的馬市都是官府設置的官市,隨著貿易與交流的需要,刻板的官市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形成了民間集市——民市。民市設在開原城南門外,每天貿易,方便靈活。民市交易的物品五花八門,涉及生產生活各方面。不僅有馬、牛、羊, 還有各種山貨、食鹽鐵器、生產工具等。馬市貿易促使開原三萬衛成為明朝三大冶鐵中心之一,對邊疆地區作用巨大、影響深遠。
清朝初年的茶馬互市基本上沿用明代的制度。清初,西北地區的茶馬互市較為活躍??滴鯐r期,經達賴喇嘛奏請,清朝批準在云南北勝州(治今永勝)、中甸等地開辦滇藏茶馬互市。后來,互市地點還增加了鶴慶、麗江等處。清朝后期,蘭州成為全國茶馬互市中茶葉的集散地。
▲云南省普洱市茶馬古道旅游景區。(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清朝對茶馬互市的控制逐漸放松,茶馬互市這種以茶和馬為主要交易對象,長期由國家控制、以物易物的貿易形式,逐漸轉變為物品種類更加豐富、形式更加靈活的貿易形式。
各民族馬文化的多彩畫卷
中國北有蒙古馬,西有藏馬、新疆馬,南有川馬、滇馬。這些馬,主要產于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及鄰近地區,與學者提出的“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基本吻合,也是中國的“馬文化圈”。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早在四五千年前,已被中國北方民族馴化,現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美譽,馬在他們的生活中舉足輕重,在生產勞動、行軍作戰、社會生活、祭祀習俗和文學藝術中皆有馬的身影。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體育娛樂盛會,其中的賽馬項目備受矚目。在這個大會上,人們會吟誦“賽馬詩”來贊美獲勝的馬匹和騎手。
▲蒙古傳統節日那達慕節賽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蒙古族的馬文化在民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馬是蒙古族民歌中永恒的主題。蒙古族人民于馬背上生活,在馬頭琴的悠揚旋律中,贊美駿馬,抒發情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馬文化。
哈薩克馬產于新疆,同樣是一種草原型馬種,現今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有學者考據,其中很多屬于哈薩克馬。
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大名鼎鼎的“天馬”,產于新疆伊犁州的伊犁地區,也被稱為伊犁馬。它就是以哈薩克馬為基礎雜交而成的。
新疆的很多民族也是愛馬且善于騎馬的民族。哈薩克族一年四季皆離不開馬,馬是他們放牧生產、生活的主要工具與來源。
在哈薩克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包括諾吾魯孜節、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等,往往會舉辦熱鬧非凡的慶?;顒樱愸R、叼羊、姑娘追、馬上角力等馬上競技活動則是最為引人注目的。
▲哈薩克族傳統的叼羊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英雄靠駿馬,飛鳥憑翅膀”這句諺語充分體現了哈薩克族對馬的重視,他們熟知馬性,將馬視為人生財富。他們舉辦的賽馬會也是挑選良駒的盛會,獲得第一名的馬會得到至高的獎賞。
騎馬是柯爾克孜族首要掌握的技能,孩子降生,父母會讓孩子跨在馬上在母親的守護下走一段路。柯爾克孜老人常言“四個無價之寶”:美麗的姑娘、能狩獵的雄鷹、快馬、能捕獵的獵狗,這凸顯出馬在柯爾克孜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柯爾克孜族在農耕、走親訪友、牧羊、放駝、狩獵、叼羊、角力、喬遷、轉場等各類活動中都依賴馬。
馬奶節是柯爾克孜族的重要節日,人們會在這一天舉行傳統體育競賽,以祈愿“馬奶滿皮桶、牲畜滿草原、生活美滿”??聽柨俗巫宓鸟R上運動涵蓋馬上游戲和馬上競技,是柯爾克孜族馬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西藏馬是典型的高原馬,耐粗飼,抗病力強,持久力好,能在海拔3500~4000米以至5000米高原作業。在山地騎乘和馱載,步伐敏捷穩健,是藏族群眾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
與藏馬關系緊密的河曲馬也是一種古老的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為貢禮。原產于甘肅、青海、四川3省交界處,黃河上游第一河曲處,故名河曲馬。
藏族的馬文化絢麗多彩,藏族人擁有悠久的騎術歷史,賽馬是藏族最為鐘愛的且流傳甚廣的體育運動之一。
藏族的賽馬源遠流長,除了特定時間和地點的賽馬會,在新年祈福、迎娶新娘、舉行儀式、出門遠行等各類活動中,都會有與馬相關的活動,如賽馬、祭拜或贊美等。
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裕固族對馬也懷有特殊的情感,每年都會舉行盛大隆重的賽馬會。賽馬會洋溢著節日的氛圍,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觀眾。
娛樂、民俗與生活的交融
中華馬文化,蘊含著豐富深邃的內涵和多姿多彩的形態。馭馬術彰顯了古人對馬的馴養智慧;馬具展示了人類的創造才華;馬與戰爭反映了軍事戰略;馬政體現了王朝對馬業的管理;馬的交流和交易推動了文化融合;人馬情思飽含著深厚情誼;馬與文藝作品展現了藝術魅力……
娛樂活動中,賽馬、馬戲、馬球等形式多樣,歷史悠久。它們不只是人們娛樂消遣的方式,更是展現技藝、傳承文化的重要渠道。
據考古資料,中國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肅河西走廊的山峽山崖上有大量原始先民雕刻的巖畫。這些巖畫中有大量遠古先民的狩獵圖和作戰圖,其中有騎士挽弓獵殺的場景。據考古學家的初步研究,認為這些巖畫刻于4000至1萬年前,是遠古游牧部落先民的文化遺存。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內蒙古東部的昭烏達盟寧城縣南山根夏家店文化上層第3號石槨墓中發現一件“騎兵獵兔銅扣環”,環外鑄有兩個騎馬人像,其中一馬前鑄有一奔兔,是一件獵人逐兔的生動造型。
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當時的六藝之一就有“御”(駕馭馬車技術)。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中記述了孫臏幫助田忌賽馬取勝的故事: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先是兩人各出上、中、下三匹馬,比賽結果,田忌三戰三敗。后來軍事家孫臏出了個主意,比賽時調整了一下馬匹的出賽順序,讓田忌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以下馬對上馬,結果是一敗兩勝,總評獲勝?!疤锛少愸R”的故事在中國流傳極廣。雖然當時的賽馬只是諸侯貴族賭博取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的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
在中國古代的球類運動中,除了足球——蹴鞠之外,還有一項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就是馬球,稱之為“擊鞠”。馬球就是騎在馬上用球桿擊打皮球的一種競技運動。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馬球運動對騎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參賽者必須有著十分嫻熟的騎馬技術,而且密切配合,才能夠取勝。因此,馬球運動已不單單是一種球類運動,更是考驗騎手技術的一種騎術比賽。
此外,馬戲也是當時百戲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馬戲的表演驚險絕倫,在漢畫像石、畫像磚以及壁畫、漆畫當中曾經留下了無數藝術家對當時馬戲的精妙刻畫。在山東沂南出土的大型百戲壁畫當中有一個畫面,是小孩在進行馬戲表演,非常驚險。
到了明清,騎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清宮畫家郎世寧曾經描繪了一幅反映清軍進行馬術訓練的《馬術圖》,表現了清軍在馬術訓練當中的各種動作、各種方式,非常引人入勝。
▲《馬術圖》軸,清乾隆,郎世寧等繪。(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新中國成立以后馬術運動得到重視。上個世紀50年代末,國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馬術運動。1979年中國馬術協會成立,1982年加入國際馬術聯合會,1983年起恢復了全國性馬術競賽活動和奧運會三項賽(盛裝舞步賽、超越障礙賽和三日賽)及民間民族馬術運動。
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舉行了首次國際馬術比賽,有賽馬、越寬障礙和越高障礙三項。12年后,第五屆奧運會再次舉行了馬術比賽,項目增加到5個,有賽馬(個人和團體)、軍官式騎術(個人和團體)和盛裝舞步個人騎術。從此,馬術成了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后又幾經變化,到第九屆奧運會上,比賽項目才正式確定下來,一直沿襲至今。現代奧運會的馬術比賽項目確定為盛裝舞步騎術、三日賽和障礙賽,有團體賽和個人賽之分。1921年,國際馬術聯合會宣告成立,并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正式承認,目前其成員已達70多個國家。
與奧運會項目不同,我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馬上項目更加豐富多彩。目前正在舉行的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馬上項目比賽,分為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兩大類,包括民族賽馬、跑馬射箭、跑馬拾哈達、個人兩項全能四項競賽項目,以及競技類、技巧類、綜合類三類表演項目。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馬上項目開賽。(圖片來源:中國民族報)
1986年,在新疆舉行的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馬術被首次列為比賽項目。此后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馬上項目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包括速度賽馬、走馬、跑馬射擊、跑馬射箭、跑馬拾哈達等項目。民族馬術的競賽不僅擁有較高的專業性和觀賞性,還受到了觀眾們的熱情關注與喜愛,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不斷煥發新的光彩。
在民俗傳說中,龍馬的形象充滿神秘韻味,與諸多名勝古跡相互關聯。而像“馬頭娘”這樣的傳說,不僅極具傳奇色彩,還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從騎馬搶婚的古老風俗,到各具特色的婚姻習俗,再到喪葬儀式中的馬元素,馬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服飾的變化發展也與馬緊密相連,“胡服騎射”帶來的不只是著裝形式的轉變,更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有力見證。
在當今時代,馬雖已逐漸淡出農耕和軍事的舞臺,但新時代的馬產業蓬勃發展,中華馬文化經久不衰。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建設國家需要萬馬奔騰的氣勢,推動發展需要快馬加鞭的勁頭,開拓創新需要一馬當先的勇氣。”
▲徐悲鴻的奔馬圖。(圖片來源:中國文化報)
中華馬文化,恰似一股奔騰不息的洪流,貫穿歷史,連接古今。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民族血脈中的重要構成。在未來的征程中,我們應當傳承和弘揚這一優秀文化,讓中華馬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出更為絢爛的光輝。